close

在語境藝術學院裡看到這句話眼睛為之一亮:『 珍惜自己的聲音,以「理解」為底蘊、「好奇」為動機的狀態下,清晰的表達;再裝飾上「聆聽」和「核對」,知道聲音語言之外,身體也會傳達訊息,讓對話更趨完整。

接著,吃飯時,馬上因著室友的反覆與拖延發脾氣,我說等她行動完成再借她書,而她回了一句:「我很不喜歡被逼的感覺。」當下,我傻眼!心裡os:「有沒有搞錯啊…是怎樣…。」心情馬上變得很差,氣不過之下說了一句,書不想借她了。後來再溝通時,她說了一句我想說的話:「是不是有一種被陰的感覺?」「沒錯!就是這樣中的!」可是,我並不知道我更為深入的情緒來由,我想,她就跟以前的我一樣,愛一再拖延,可如今我怎麼對以前的我發脾氣?而且反應時間那麼短,難不成這也是我的陰影?也因為不被接受就壓抑進潛意識裡了…?在我還沒釐清我為何生氣時,我只知道這也不是誰的錯或天大的錯,就把聖經借給她了,同時跟她說我覺得我已經不生氣了(其實還有情緒只是想不到更好的說法),而且我不希望被逼著做事情也不喜歡逼別人的作法,還有,借聖經給她也不會少我一塊肉。然後,她就主動去查我們要的資料了,我同時也告訴她不要為了我借給她書而去查資料,這沒意義…。但她查一查後跟我道歉,說:「對不起,我沒查清楚就說可能負荷不了不能去…。」不知為什麼,聽到當下,我心裡好像跟自己和解了似的,而且有一種出乎意料之外的「東西」進到我的身體裡,感覺不照著我劇本走的劇情,竟然反而不會造成我的不舒服,可是怎麼會這樣呢?我還不清楚究竟那「東西」究竟代表什麼。

我想,經由這次事件的自我對話,對於語境裡的那句話的實踐與反思,我只懂了一部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rolpeng08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